各个单位里面,绝对算是翘楚了。
不过,可惜的是,“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”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冯康院士,早在1993年就已经仙逝,只能由已经升任计算所所长的李杰院士代为领奖。
算是留下了些许遗憾。
冯康院士1957年调入计算技术研究所,可以说是华夏计算数学的奠基人。
他的成果“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”独立于西方创建了有限元方法,相当于常浩南的直接前辈。
只可惜后者重生回来的时间节点有点晚,没能落着机会跟这位传奇大拿见上一面。
而由于常浩南的自然科学一等奖之前就已经领过了,所以李杰领完奖,并发表完获奖感言之后,整个颁奖仪式也就进入了尾声。
当然,这么多学术界的大佬凑到一块,自然不可能领完奖就丢下人家不管了。
晚宴还是不能少的。
在会场场务人员的引导下,众人陆续离开会议厅,向二层宴会厅移步。
不过技术人员毕竟不是令行禁止的军人,加上场务也没有什么强制力,因此总的来说,人流还是以成群的形式在挪动。
而常浩南的身边,也很快聚起来了这么一群人。
当然,都是或多或少和常浩南熟悉点的。
在今天下午之后,常浩南绝对会变成学术界一颗炙手可热的新星。
但要是真的完全不认识,也没个人引荐的话,硬往上贴总归还是比较尴尬的。
“你竟然真的同时报了这么多项目,而且还都评上了……”
徐洋可能是整个会场里面年龄跟常浩南最接近的,相处起来自然也比较自然。
“这个么……我之前也没想到,本来是以为能评上一个就不错了……”
常浩南手里拎着那个不起眼的布兜子。
如果不是随着他走路的动作发出微弱的“叮叮当当”声,那么恐怕任谁也不可能猜到,里面装着三份象征华夏科研界最高荣誉的奖状和奖杯。
他说的确实是实话。
直到第二次领完奖回到座位上之后,常浩南才稍微回过味来。
根据之前刘振响讲过的科学技术奖评奖规则,特等奖的评选需要额外提名,再上报给主管部委,以及更高层级的领导批准。
所以,息壤防洪套件获得的技术发明特等奖,肯定是来自上面的授意。
也就是把抗洪抢险过程中的荣誉“折算”进来的结果。
毕竟,虽然这个东西确实在诸多地方做到了力挽狂澜,但真要说起来,跟十五年前获得同样奖项的杂交水稻比还是差点意思……
排除外部因素的话,常浩南自己觉得也就能拿个一等奖差不多……
至于另外两个,应该完全是由于三个奖项的评选委员会之间没有相互通气,也完全没想过会有一个人在同一年提交好几个评奖项目……
当然,评选结果最终会汇集到科技委主管领导,也就是宋建手中。
但上面已经摆明了要给常浩南的贡献做出奖励,况且常浩南的火炬集团又算是他科技委下属的企业,因此完全没道理阻挠。
总之,实打实的贡献,加上诸多机缘巧合,成就了常浩南今天一人三奖的封神传说。
说话聊天间的功夫,人流也陆续上楼,进入了宴会厅。
这种级别的正规宴请,肯定还是要搞传统的中餐形式。
总之,就是要分桌的。
一般情况下,是按照参与者的所在单位,以及获奖级别来分配位置。
不过,常浩南一个人给四个单位拿奖,确实有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意思,所以最后只好按照火炬集团,给分到了华夏科学院和国家科技委的其中一桌。
正好坐在李杰的边上。
“浩南同志,祝贺你啊。”
落座之后,李杰主动和常浩南握了握手:
“能在一次评选里同时拿到这三个奖,哪怕是在以后的华夏的科技发展史上,也少不了你那一笔……”
二人虽然见面的次数不算多,但其实关系匪浅。
毕竟火炬集团的技术人员里,至少三分之二都是从计算所挖过来,或者是身兼二职的人。
“李院士这次收获也不小嘛,计算所这次拿到的奖项应该也是各单位里面最多的。”
常浩南把布兜子放在座位旁边,开始跟李杰寒暄起来。
此时,距离晚宴正式开始尚有一段时间,因此,不少人在找到自己的座位之后,并没有一直坐在原位上干等。
联络关系也好,交流学术也罢,总之这种大场面,如果只是用来吃吃喝喝,那简直是亏到姥姥家。
“常总。”
就在常浩南和李杰正聊起未来计算所和梦想集团之间的关系时,一个有些耳熟的女声从侧后方响起。
前者回过头,稍微愣了一下之后,很快认出了对方的身份。
BL耽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