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1章 蒙藏边城
要请一个蒙医, 就得去蒙藏边城,那里才是蒙古大部落的驻扎地。
与其说是驻扎地,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土默特右境旗内,加上藏区, 以及各游牧民族的落脚地, 边境其实就是一座大的城池。
姜青禾决定去一趟那里, 为此徐祯向工房多请了半个月的假,用工钱抵扣,也替蔓蔓向童学告假,带她出去见见世面,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。
可光是从平西草原去往土默特右境旗内, 快马加鞭日夜不停得三天,坐勒勒车, 夜里休整不走则要花费七天的时间, 要是路上一耽误, 十天都不止。
还得要在那里住上两三天, 来回二十几日, 要走的前一天,姜青禾跟宋大花还有四婆、苗婶一家都打过招呼。快熟的稻子、苞谷帮忙收一下, 这趟估摸着很难在秋收的时候回来了。
四婆张罗着给做了不少的馍馍、锅盔还有耐放的炒面, 一个劲地让她别省着吃, 带足了些, 俗话说穷家富路。
姜青禾也跟土长支会过, 毕竟她要离开那么久。她这次除了去请蒙医,也是为了给收割完的牧草找销路的, 所以她除了带上一些衣物、干粮之外,还带上了一车青贮牧草去试试水。
一行人是天蒙蒙亮就出发的, 那时蔓蔓正睡着,被裹在羊绒毯子里抱出来的,等勒勒车过了蒙古包,到了大湖泊那边她才醒的。
顶着头乱蓬蓬的头发,虎头帽歪向一边,她打着哈欠,却难掩兴奋,这还是她除了去镇上以外第一次出远门。
蔓蔓掀开棚车挂着的毡布,她的小脑袋往外探去,只能看见不断远去的草原。
徐祯怕她摔倒,从后头拉住她的衣服一角,姜青禾拆开一个麻纸包喊她,“别瞅了,来吃东西,吃完叫你爹给你梳个头,这头发难看死了。”
蔓蔓脆生生应道,把头伸回来,接过麻纸包,里面是用荞面摊的馍馍,不薄不厚的一张饼皮,涂了点槐花蜜,香极了。
她不爱啃馍馍和锅盔,这是徐祯特意给她做的。
在这狭小的空间里,蔓蔓坐在盖了毡布地毯的车上吃的,徐祯半跪在她身后给她梳头发,姜青禾则盘腿坐在前面边吃边写些什么,时不时回过头跟两人说话。
早上吃饱喝足后,蔓蔓爬到右边的坐凳上,掀开帘布趴在窗户上往外看。
远离了人烟后,草原上野生动物出没得更多更频繁,蔓蔓看到了在草地上钻洞的兔子,她想看清楚点,还将脑袋全伸出去,为此她看见了一只在荒原上奔跑的羊。
“娘,那有羊!”蔓蔓激动地喊,姜青禾放下手里在写的牧草册子,也透过窗户看了眼,告诉她,“那叫黄羊,比起绵羊、山羊来,它很能跑的。”
长得眉清目秀,跑起来贼快,哪怕是在大雪覆盖的草原上,也能瞬间跑个没影。
蔓蔓惊叹,她听过黄羊的名字,却还是第一次看见。
姜青禾这一年来一直在学习,所以她除了认识黄羊以外,还认识很多的动植物,比如眼下她指着那从天上飞扑下来,试图用爪子叼走那鼠兔的鸟,她把蔓蔓揽在怀里跟孩子说:“那不是鹰,是鹞子,别看小小一只,抓起东西来可猛了。”
“那上面飞的是雕,比老鹰长的还要大,它们一般到了秋冬就好几只一起出来,抓猎物过冬。”
蔓蔓听得入迷,她看着那盘旋在空中的雕,又指着不远处跑过的黄色身影,脸上惊喜地问,“娘,那是啥呀?”
姜青禾眯着眼,那玩意跑得有点远了,看身影有点像黄鼠狼,直到又跑过一只,她才看清楚,“这是旱獭,也叫土拨鼠。”
蔓蔓感觉自己认识了好多,之前听过的那些词,眼下都有了清晰的影像,不再是干巴巴的想象。
她的眼睛看着草原,而草原上的风景和动物在她的心里渐渐形成一个世界,那么宽广而辽阔。
她不会忘记她见到的。
这段路上蔓蔓对什么都很好奇,问东问西的,姜青禾也陪着她一起看,偶尔徐祯会放下手里在雕的糕模,一家三口凑在那个小小的窗口旁,看着远去的山峦,奔跑着的黄羊,以及其他时不时出没的动物。
比如跳到棚车里的蝈蝈,徐祯抓了,拔下旁边的芨芨草,随意编了个蝈蝈笼,把蝈蝈塞进去,它就在里面“蝈蝈,蝈蝈”地唱着,蔓蔓会逗逗它,后来觉得实在太吵了,就把它给放了。
夜里就搭起帐篷,一群人围着个大锅,等着徐祯下挂面,切了点腊肉、放些猪油,当然跟着来的除了霍尔查,其他人都不吃,他们只要洒点盐就很满足了。
赶路的时候吃不起太好的,但姜青禾尽量吃得好一点,比如挂面,又比如之前炒好的油茶面,只要烧了水后,冲一碗就行。
吃过热腾腾的面条后,天完全黑了,只有火撑子底下还有点火光,赶车的汉子累的先去睡了,只有姜青禾一家三口还坐在炉子前,听着远处的狼嚎。
蔓蔓完全不害怕,她也学着狼的那样子,对着被云遮掩的月
BL耽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