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,李安浦打开电脑。
他为宋翰林新近写的博客吸引住了。
宋翰林博客的题目是《异形器上的仓颉——汉字源始的民间探索》。说是民间探索,却显得挺专业的。
……汉字的根伸向哪儿,它的源始何在?历来有许多争论。大多古文献都说汉字是由仓颉创造的,许慎的《说文解宇》试图作出圆通的解释,认为伏羲作八卦“以垂宪象”,是启发人们根据不同的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。神农氏“结绳而治”,但庶事繁多,结绳不能满足。黄帝时代,“双瞳四目”的奇人仓颉诞生了。他仰观星象圆曲之势,俯察龟纹、鸟羽、山川,乃至手掌纹路,终于造出了文字。
仓颉,黄帝时期造字的一位史官。确切地说,他只是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性人物。《荀子?解蔽》记载:“好书者众矣,而仓颉独传者壹也。”鲁迅先生在《门外文谈》中也说过:“在社会里,仓颉也不是一个,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,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,心心相印,口口相传,文字就多起来了,史官一采集,就可以敷衍记事了。中国文字的来由,恐怕逃不出这例子。”汉字的出现,其实并非仓颉一个人的功劳,而是由许许多多像仓颉这样的人共同创造的。仓颉不过是文字起源的代名词。所以,研究汉字如何起源的意义,远远大于是谁创造了汉字。
考古发掘,是释疑解惑、证实历史的一种最好方法。殷墟甲骨文的发现,动摇了《说文解字》中有关文字起源的解释,对于“六书”理论,也提出了质疑。在江南,在太湖流域考古中,不少良渚文化遗址出士了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。专家们把这些符号称之为“原始字符”。仔细分析,有些确实很接近文字。说起来,最早是在1935年,考古学家何天行在浙江良渚发现过刻有十几个符号的黑陶盘,经过与甲骨文、金文中的符号对照、分析,发现其中七个符号在甲骨文中有同形字,三个在金文中有同形字。可惜,当时受到种种局限,没有将研究深入下去。此后,考古中不断发现有原始刻符的良渚文化器物。赵陵山遗址一件陶盖上的纹饰,布局均衡,流畅细腻,意象神圣,被称之为“源极图”,是良渚先民思维智慧的结晶。近些年,浙江良渚博物院组织了专题研究工作,仅仅七八个月,就收集到器物五百多件,刻符六百多个。有一些刻符,一眼就可辨别出花、鸟、龙虾、鳄鱼、毛毛虫的形状。有一个图案像是咬了一口的苹果,令人联想起了伟大的乔布斯。
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民间人士也醉心于这个课题。杭州的收藏家们在热心人士的支持下,创办了一家远古文化博物馆,陈列的史前文物中,不仅有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、石器、陶器等,还有十分罕见的异型器——从未见诸书刊、难以名状的骨器、玉器。
异形器上也留下了仓颉的印痕,这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关注。
那些原始刻划字符,大多由简单的短线段、弧线,通过并列、垂直、交叉等组成不同的形状。如果说陶符的刻划部位,几乎都在黑皮陶罐的沿口或罐身,而异形器上的刻符则出现在动物胛骨上、石器上,甚或出现在玉器上。有些刻符还与良渚时期最典型的人兽纹同时出现。他们发现了十几件器物上有“台地立鸟”图案,这种图案只在良渚博物院的一件玉璧上见到过。由于尚在草始阶段,更多的符号一时还难以破译,但已有一些刻符能看出人、鸟、兽的象形,辨认出水川字。
远古文化博物馆的创办者们,凭借自己的藏品与研究,十分兴奋地说:这是中国殷商甲骨文的祖形,中国文字的源头在良渚文化时期!骨器上有文字,玉器上也有文字。中国印玺的历史源头找到了,也是在良渚文化时期!印面既有图纹,也有文字。
究竟是真是伪?究竟是不是记录语言的符号?它们具有怎样的学术意义?一切尚在探索之中,过早地下结论,于事无补。事实上,民间人士的研究各方面局限颇多。但是不管怎么样,良渚文化异形器上的仓颉——所有关心中国文字史的人,都无法漠视这个现象。
专家们历来认为,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是在中原地区。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,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,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,经过了多元的、长期的磨合,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,先民们在广泛吸收、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,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。
可是,随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,汉字源始的课题,也迅速与良渚文化结缘。良渚文化历史悠久,博大精深。七十多年来,考古学家们从环太湖良渚遗址中发掘出大量文物,见到了很多刻划象形、图腾和几何形的符号,这些符号,对于研究良渚时期有无原始文字,良渚刻划字符在中国文字起源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,提供了无比珍贵、不可忽视的资料。
根据已经发表的良渚刻划符号资料分析,这些符号可以分为单个符号、串连在一起构成句子的文字符号、串连在一起的图画符号等类型。多为陶器上的刻划符号。最著名的,是澄湖遗址出土的贯耳黑陶罐,腹部并列刻有四个被李学勤
BL耽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