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能这么解释?
崔衍昭为这丰富的想象力惊呆。
算了,区区名声只是身外之物。
只要他自己知道自己清白就行了。
劝自己冷静下来后,他说出这次过来真正的目的:大将军可否带朕一起走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作者有话说:今天应该还有更新,评论先不回啦,码完新章再回,谢谢支持(比心)
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私奔
事实上, 崔衍昭本身是想去太庙静静的。
但走出太极殿后,湿凉雨气迎面一冲,他清醒过来, 想起目前他在宫里是一点也待不下去了。
这次朝会要封王适安做皇后的谣言传到太后那里, 太后肯定会加以询问。
他和太后都在宫里, 太后总能找到他询问,而他又不能不回答。
朝会上闹成这个样子,怎么解释都只会越描越黑,不如跑路。
等这次北伐结束, 想必宫里宫外的人也都冷静下来了,不会对此刨根究底,他也好蒙混过去。
想清楚之后,崔衍昭立马换上常服出宫,直奔大将军府。
还好他动作够快, 在王适安离开前赶上了。
然而王适安并不赞同:战场刀枪无眼, 陛下不至于以身犯险。
战场上不比建康城中安全,而且索虏残暴,崔衍昭就算身体上受不到伤害,但也难免受惊,那也不好。
他是真心在为崔衍昭考虑。
诚然他是有些生气。
他向来自傲,有些东西哪怕他不想要, 但也不允许别人不给。
就比如这次的皇后之位。
但崔衍昭此刻急匆匆地过来, 说要和他一起走。
崔衍昭一身朦胧湿气,秀骨清像, 卓然脱俗,像经雨的香兰。
王适安心里那阵闷气忽然就散了,他觉得崔衍昭很单纯, 一定是受了那些大臣的怂恿和蛊惑,绝非本意要让他难堪。
既然如此,那也没什么好计较的。没必要因为小人作梗影响他与崔衍昭的关系。
崔衍昭试图消解王适安的顾虑,朕若得以同去,必时刻听大将军之嘱咐。
表达完自己一定会听话后,崔衍昭重申了一边目的:有劳大将军庇护。
崔衍昭说得诚恳,加上此时一身雨气,十分堪怜。
王适安盯着崔衍昭的脸,防线有一点松动。
崔衍昭:
崔衍昭想大概是没许下利益,所以王适安不太情愿,现在还在犹豫中。
领悟了这点,他毫不犹豫开始画饼:大将军有北伐之功,封王不在话下。此次北伐结束,朕便敦促百官,劝谏大将军封王。
封王其中一个流程就是百官劝谏,虽然只是形式,但这个时代别的方面可能礼崩乐坏,但在篡位流程上,还是相当讲究的。
以王适安现在的声名,虽然不乏投机者拥护,但想得到百官劝谏晋封,还需要崔衍昭这个皇帝出面敦促。
毕竟王适安和高门士族之间势如水火,找到高门世家里有分量的人物背书可能不大。
王适安似乎是心动了,神情变得不太一样。
不消片刻,王适安向他伸出手。
王适安手掌覆一层茧,但手型流畅,两相结合有一种充满安全感的漂亮。
崔衍昭没想到王适安是这个反应。
为什么伸手?
难道是不信任他的承诺,所以要信物留证?
崔衍昭心里忽然不是很舒服。他一直都是从各种角度纵容王适安的,从来没有打压王适安的想法,而且他们之间那种事都发生过了,也算得上曾坦诚相待,现在居然连这点信任都没有。
算了,毕竟政坛里一个个都是人精,说不定王适安之前是吃过这方面的亏才这样小心,他尊重理解就好。
崔衍昭平复心情,拿出证明帝王身份的葵首玉笏,放到王适安手中。
王适安眉头皱起。
留意到王适安神情变化,崔衍昭不由一惊。
不是吧,这都不够?
他开始思考还有什么够份量的信物可以交给王适安。
正认真地思考着,一阵大力传来,视线里的景物短暂旋转了一下,随后被王适安按在怀里。
王适安一手执玉笏,一手用力按在他腰上,轻笑道:陛下要走便和臣一道启程,怎么连信物都交出来了?
崔衍昭:
看来是他自己误会了。
崔衍昭反思了一番,很没底气地道歉:朕错了。
王适安就着当下的姿势,在崔衍昭唇上咬了一口。
崔衍昭心想王适安好像只会这样咬人。
陛下和大将军一同北上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建康各处。
传到王清这里时,王清正在家里和一群官员开小会。
BL耽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