害人几乎无伤,一刀毙命;女性受害人“双眼丢失,小腹中脏器丢失,部分器官有人类牙齿啃咬痕迹”。嫌疑人原话是:“要怪就怪他们命不好,我仔细观察过了,住在那个楼层那个房间的人,最有可能看到我在那个巷子里处理尸块。啧,为什么不是一对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的老夫妻住呢?”
……
24号案件:****年*月**日上午*时许,崔某在荔枝湾**路的家中被杀害简称“**·**·**”案件。受害人“颈部被切开,上身有22处刀伤,下身赤裸,双乳、双手及阴部缺失”。嫌疑人供述:“她看我的眼神有点不对劲,我怀疑,她应该是发现我了,要去举报我,那我当然要先下手为强。”
……
36号案件:****年*月**日下午*时许,24岁的女子朱某在荔枝湾**宾馆客房中被害简称“**·**·**”案件。受害人“颈部被切开,双乳丢失,有大量伤口呈生活化反应,系失血过多”。经犯罪嫌疑人供述:“看着天气不错,就杀个人咯,没什么理由,这么久过去了,我都不记得我那天为什么要拿刀了。”
嫌疑人的死刑核准后,大量的媒体人涌入荔枝湾地区,想要探索这个变态杀人魔背后的故事,其中一篇名为《在她举起屠刀前,你们先对她做了什么?》的专题报道,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度。
“我们探寻每个杀人犯背后的故事,从来就不是为其开脱罪行,而是为了找出症结所在,避免出现第二个极端杀人魔。”
“如果我们将01-36号的案件按照时间顺序一一排列,自然能很轻易地发现,*某地犯罪动机是逐步升级的,她是先与人有了矛盾再产生杀心,接着转变为防止被人举报而产生杀心,最后才是无任何同理心、无差别地去杀人。”
“既然*某是一个符合社会学上定义的智商正常人类,有逻辑性和能够自我完善、升级的行动链条,那么在她将解决矛盾的方法锁定在杀人这一事项上,就一定有着漫长且不断往上叠加的情绪积累。”
这篇专题报道附带的公共场合监控录像,才是真正引爆社会舆论的东西。
面包店前镜头对准店门口的监控录像显示,当脸被打上马赛克的一个女学生打扮的人走过来时,正在面包店前有序排队的人,纷纷错开目光,有些只是单纯地皱眉往侧面躲了一下,有些则是面露嫌恶之色。
电玩店门口对准马路的监控录像显示,*某过马路时,有十几名年纪较小的学生们通过指指点点,或者直接开口谩骂的方式,来激怒她,从而能够近距离欣赏对方怒焰喷薄的丑态。
图书室门口的监控录像显示,*某被几个成年人刻意用身躯挡住,他们并不是要猥亵她,或者占她便宜,而是堵住她正常购书的路。不远处,图书室工作人员抬起头往这边看了一眼,又低下头,面露嘲讽。
这些公共场合的录像能证明一件事。
毫无疑问,在举起屠刀之前,她在遭受整个地区的人无理由施加在她头上的恶意。
更过分的是,后续的监控录像显示,在该名杀人魔被逮捕之后,生活在这片地区的人并没有反省的意思,大家只是重新选定了一个新的施暴对象。
鉴于此,专家学者们有理由认为,这是一场并无预谋,但一旦发动起来,任何人都要集体参与进来的群体欺凌。
众所周知,群体欺凌是指发生在人与人之间,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、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、侮辱,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、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。
欺凌者往往受其自身的挫败感、羞辱感和愤怒情绪的影响,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。而个人心理疾病与社交障碍、家庭问题、社会压力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欺凌者的产生。
被欺凌者遭受欺凌的诱因众多,既包括外界欺凌者的挑衅与攻击,也包括被欺凌者自身的个性特征例如:年龄、性别、体质、外貌形象、健康状况、性倾向等、父母教养方式、家庭结构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、生活环境、同伴关系等主客观因素。被欺凌者容易产生焦虑、抑郁、低自尊、孤独感、自杀信念等内化问题行为,也可能产生违反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外化问题行为,例如盗窃、攻击等。
荔枝湾地区发生的事件,并不是个例。
在遥远的异国他乡,有一种名为“村八分”的私刑。
那个时代,那个国度的村民生活中有10件大事,包括成人礼、结婚、生产、照顾病人、房屋改建、水灾时的照顾、每年的祭拜法事、旅行、埋葬和灭火。如果村里有人犯了错误,那么这10件大事中,除了救火和丧葬外,其余8件事村民都不让他参与,全村都断绝和他的往来。
具体来说,“村八分”主要用于对付破坏成规、秩序以及侵犯集体规则的人,是一种联合排挤的消极制裁行为。被处以此种私刑的人,在古代社会将无法正常生存,相当于宣告一个人“社会性死亡”。虽然这种惩罚看似不怎么血腥暴力,但其实非常恐怖,其真正目的在于把人赶走。
BL耽美